透過「深度的玩」,達到培力與傳遞複雜觀念的目的:B型企業(B-corp)之路桌遊

B型企業(B-corp)之路桌遊
B型企業(B-corp)之路

「B型企業(B-corp)之路」桌遊:以「沈浸式體驗」幫助企業了解向善的商業成長規劃

身為服務設計顧問,一般在輔導或培力企業創新思維,我們都會給予不同工具、簡報,幫助企業夥伴了解概念跟怎麼做。而這次參與的下午時間,第二場活動(也是由Sunny)帶領)是體驗由上海Bcorp所發展的B型企業之路(大陸稱之為共益企業之路)桌遊,讓我重新認識「培力、輔導」的方式。

在進一步分享桌遊前,先科普何謂Bcorp。Bcorp是由國際非營利組織「B型實驗室」所推出的概念,他們的願景是讓企業的目標不只聚焦「成為世界最好的企業」,更是「對世界最好的企業」;也就是由「人類的商業活動」所形成的經濟體,能達到一個對所有利益相關者共益、包容且永續的。為了這個目的,B型企業認證和商業影響力評估(Business Impact Assessment, BIA)是B型實驗室所推動的重要工作之一,而完成BIA評估且通過分數,才能獲得Bcorp認證(看看台灣有哪些認證的公司吧)。

Bcorp的認證從五個面向評估企業:1) 公司治理、2) 員工照顧、3) 環境友善、4) 社區照顧、以及5) 客戶影響力。企業在申請認證時,需要自行盤點上述五大面向的量化數據,填入線上系統完成自我評估,然後開始進行外部評估的認證過程。這五個面向的內容嚴謹,評估的要求也很高;加上許多企業對於指標還不理解,就可能會造成填寫過高或過低,內容不符合或過於困難而放棄。因此,對於申請認證的企業來說,除了了解評估指標之外,更重要的是讓內部團隊了解指標的內涵,並協助企業一起改善。為此,B型實驗室在推動認證與評估時,必須運用各種培力、輔導等機制,協助企業提升相關能力並訂出改善方向。

於是,讓更多完全沒有概念的企業能理解BIA的內涵、項目與目標的關聯性,他們發展出這套「B型企業(B-corp)之路」桌遊,以沈浸式體驗來達到更有效的推廣。

這套遊戲是由「棋子、金錢、BIA五項目之投資牌卡、桌遊底圖、機會、獎勵勳章」所組成。以下簡介每個元素的內容與玩法。

棋子:5種不同顏色的棋子分別代表不同產業,包含:製造業(x2)、服務業、農業、通路,而玩家所選的棋子代表在遊戲中所扮演的產業角色。

金錢:既然這個遊戲具有「商業」元素,當然離不開「金錢」囉!!所有玩家都會在一開始分配到一定數量的資產,並用這些資產進行投資,以達成商業目的或社會共益。

設計很精緻的錢幣,每一個錢幣就是一萬元

BIA五項目之投資牌卡:投資牌卡由五個評估項目組成,每個項目內容都回應正式BIA的評估表。玩家的目標是成為一家更好的公司,因此每個玩家都會輪流從公司治理、員工照顧、環境友善、社區照顧、客戶影響力等五個方面投資自己的公司。每個投資項目都會有對應的內容、花費,以及在該產業的影響力。透過投資特定項目,有機會改變公司的影響力評估分數。舉例來說,為了增加在客戶層面的影響力,你可以選擇讓「產品回應社會問題」,解決生存、健康、教育、經濟等需求,並投資 20000 元。翻到背面,就可以看到這個投資的結果能為公司增加 BIA 評分 5 分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個遊戲設計很巧妙。設計者考慮到每個產業的特性不盡相同,同一個投資項目在不同產業的影響力有所不同。例如,產品回應社會問題對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影響力可能有所差異,製造業的影響力可能比服務業更大,因此相同的投資所能換來的分數就有所差異。

投資牌卡,左上角的icon分別為員工、社區、環境、治理、客戶等五個BIA評估項目
投資牌卡背面翻過來,就是對應的「影響力分數」,也就是玩家獲得的「步數」

桌遊底圖:所有棋子都會被放在底圖上。上述投資牌卡所翻出來的評分結果,即是玩家每次投資後能走的步數。例如,評分結果是5分,那玩家就能在底圖上往前一步,而玩家棋子的所在位置就代表企業投資所獲得的分數。當玩家到80分這一格,就可以獲得Bcorp認證(恭喜!)!最終,分數越高者獲勝;如果分數相同,則看誰的資產較高。所以,了解BIA內涵的玩家,就會盡可能的有效運用資產,選擇對的投資標的,以獲得較高的評分步數。

依照投資與獲得的影響力分數,玩家可以將棋子移動到對應的分數;80分就可以獲得Bcorp認證喔!

機會:設計者在遊戲中,放入「機會」的牌卡,真的非常有巧思。。玩家在完成每一輪的投資後,會抽一張「機會牌卡」,發現一些商業機會。例如:玩家可以選擇與另一個玩家共同投資綠色商辦,而以較優渥的條件(較低的價格)獲得生態的影響力與分數。不過,由於機會牌卡是隨機遇到,有時候玩家會遇到還沒準備好(基礎建設還沒完成)或已經投資過,則這個機會就會消失;亦即,機會若來的太早或太晚,都沒有用。

有趣的就是,牌卡內容不盡然都是正向的影響力,有的機會是提供玩家進行「黑心投資」的選擇,以較低的金錢獲得特定投資項目的影響力;不過,換來的結果可能是某個BIA評估項目需要全部蓋牌。例如,玩家選擇黑心排廢水,就可以獲得成本降低的影響力,但生態的評估項目就會被整條蓋牌(也就是玩家將無法從這個投資項目獲得任何分數)

不同商業機會。對我來說,若選擇要做「完善基礎設施」就可以免費打開C5的投資牌卡,但因為我之前已經翻開C5過,這張機會對我來說就來得太慢,無需用到

獎勵勳章:如果能在遊戲中,完成五評估項目的其中一條,則可以獲得一枚勳章,以資鼓勵。遊戲結束後,如果玩家的分數、資產都一樣,則將以勳章的數量作為最後比較依據。

準備好,就可以開玩囉!

準備好,就可以開玩囉!ˇ

上述簡介完遊戲內容啦!以下就分享我在體驗後,獲得的三個遊玩心得:

影響力分數的競技:幫助參與者在商業競爭及選擇的模擬體驗,更了解BIA評估項目內涵,並引發新做法的思考

從B型企業的評估架構來看,企業在投資時,必須兼顧社會影響力與財務。不過,在商業環境中,企業主或創業家往往都是面臨兩難的選擇。例如,企業資產有限或面臨財務困難時,是否應堅持投資對生態有益的廢水處理設備?在製作數位產品時,是否要顧及「社會兼容」的要素,投資打造無障礙的數位環境?面對提案、洽商、滿足客戶需求等做不完的工作,是否要花時間與成本來整理與呈現公司治理的文件(如財務、員工福利等),以實現利害關係人溝通?上述這些問題,若單純以授課、分享,只能達到讓參與者「收到資訊,了解評估內容」的目的,卻不一定能有效引發深度思考,幫助參與者體會B型企業所需具備的新商業決策思維及作法調整。

這次在「B型企業(B-corp)之路的桌遊」的體驗,我的第一個心得是透過遊戲的競技元素,幫助我模擬商業競爭及決策的心態,使我能深度思考身為B型企業所會面臨的難處,並意識到跳脫傳統作法的重要性。

就如上面提到,輸贏是通過BIA評分來決定而非經濟因素,但不代表不用考慮經濟因素。因為資產多寡不僅決定接下來能有多少資源繼續投資,且當兩個玩家在分數平手時,金錢的多寡也將成為勝負的關鍵。所以,當我玩遊戲時,會評估有限的資產應該投資在哪裡,以賺取更高的BIA評分分數。

於是,在這種認真玩的心態下,我更體會到在考慮商業與社會的共益時,企業所面對的挑戰。例如,為了贏得更高的分數,我必須思考要優先投資哪些項目;還有,在面臨機會時,我如果決定要以較少的成本來換取投資,會不會造成影響力分數的損失。這些都幫助更了解在成為B型企業時,身為企業主或創業者所要具備的經營心態。

此外,在遊戲過程,我也發現過去對商業的永續發展存在許多錯誤的認知,並導致投資所產生的影響力分數不如預期。例如,在遊戲中,作為製造業者,我原本以為「產品回應社會問題」能夠帶來較高的評分。結果卻相反,在製造業中,這個投資項目的效果只有其他產業的一半;也就是說,其他產業獲得10分,而製造業只有5分。

產品回應社會問題在製造業當中的影響力

這也意味著,在未來進行投資評估時,作為B型企業的我們就必須仔細考慮商業的決策,以提升對社會或生態的正面效益與效率。

合作機會加快獲取分數:玩家需思考能促成合作的策略,以爭取獲得分數的機會

在遊戲中,每位玩家一開始獲得的資本相同,且每個投資項目可換取的分數差異不大(多數為5分或10分)。若僅仰賴自己在每輪投資中獲取分數,進步速度會非常緩慢。因此,若玩家想快速提高分數,就必須善用桌遊中「機會牌卡」所帶來的「合作」機會。當其他夥伴抽到需要合作的牌卡時,玩家應該盡力爭取,以增加賺取更多分數的機會。例如,有些機會牌卡可讓抽到的玩家邀請其他玩家一起投資某個項目,一旦合作成立,所有參與的夥伴都能獲得分數。

不過,多數含有合作元素的機會牌卡,都有合作人數的限制。例如,有些牌卡規定,合作者的數量需剛好為「三位」。所以,如果沒有足夠數量的玩家參與,那合作就不成立;在此狀況下,抽到牌卡的玩家就需要爭取其他人投入,並說出合作的理由。相反的,如果想合作的玩家超過兩位,就必須運用類似「競標」的概念,說明策略來爭取合作,所以爭取者就會從兩個產業的關係來說明合作的理由及好處,或是從合作效益來提升必要性。

這個合作的機制,滿能回應B型企業或永續發展所強調的夥伴關係,而玩家也能在遊戲中,了解到爭取合作對於獲勝的重要性。在我們體驗的那場當中,就有玩家提到他不僅在投資上選擇正確,而且只要有人提出合作,他就盡力爭取,甚至幫助抽卡的夥伴一起爭取到足夠的數量。所以,他的分數累積超過100分,在相同的遊戲時間下,足足比我的分數多出三倍!!

有一位關鍵的遊戲主領者,以商業及社會共益邏輯為遊戲增添趣味與競爭性

最後,這個遊戲畢竟是跟商業有關,內容還是相對艱深。所以,在遊戲過程,若有一位引導或主領者,更能增添遊戲的趣味與競爭性。在我們經歷的那場工作坊,帶領者Sunny會在一開始鼓催大家參與合作、競標,也會在旁煽風點火,刺激玩家選不同的方案,為比賽創造更多競爭感覺。此外,這個遊戲畢竟較偏重教育的意義,在遊戲之餘,Sunny也會說明評估項目,讓玩家更容易理解內涵與分數。

未來服務設計工作坊的執行反思

整體來說,在這次桌遊工作坊的體驗,對我來說確實帶來一些服務設計工作坊的反思。以下兩點是我覺得未來可以放入工作坊的桌遊元素。

拼圖方式來促進邏輯討論及看到因果關係與影響的全貌

在Climate Fresk中,對我而言,透過拼圖來建構因果關係的全貌,確實能幫我填補不足的知識,並更知道氣候變遷的影響。若在拼圖之後,能搭接創新共創工作坊,我相信能幫助參與者去判斷要往哪個方向發展或提出創新機會。所以,未來若我們在特定領域進行服務設計工作坊,如高齡化社會、教育等,應該有機會將重要知識轉變為「拼圖」,並讓參與者藉由因果關係的拼湊及討論過程,了解整體脈絡,提升共創的成效。

有目的之沈浸式遊戲,能幫助參與者認真參與及深度思考,並促進概念推廣

在 B 型企業(B-corp)之路上,我認為「沉浸式遊戲」是關鍵,可以幫助參與者模擬真實的商業環境,進一步了解 B Corp 的概念,達到推廣的目的。未來,如果能夠將服務設計工作坊也設計成類似的玩法,以爭取客戶忠誠度、提升品牌好感度為目標,作為競賽的基礎,並發展出重要的投資面向,如價值共創、利害關係人選擇、服務前中後、接觸點選擇等,作為獲得成績的來源,將能讓玩家從桌遊競賽中,了解服務設計核心概念對企業的重要性,可能是一個推廣服務設計的好手段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